<th id="dqbqa"></th>

    1. <tr id="dqbqa"><sup id="dqbqa"></sup></tr>

      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工作者禮贊

      致敬新時代 展示新風采

      2021年05月19日 14:36 80568次瀏覽 來源:   分類: 科技創新

      張之翔  2002年,受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重托組建西安凱立,肩負起西北院催化事業的重大責任。作為凱立公司技術負責人和創始人,至今活躍在科研一線,帶領團隊圍繞貴金屬催化劑與催化技術,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級科技項目20余項,多次完成國內大型企業委托橫向項目的研發、推廣和產業運行工作。

      倪恒發  河南豫光鋅業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倪恒發同志長期專注于新工藝研發、新產品開發及環保治理等工作,任總工程師期間,完成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申報河南省省院科技合作項目3項,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2項,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省級科學技術獎1項,及其他各級科技進步獎共22項,發表論文12篇,申請國家專利39項,最終專利獲權23項。

      劉福春  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設計大師、國家注冊采礦工程師?,F任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科技管理部部長。工作34年以來,長期從事礦山工程設計、技術研究和科研管理,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設計研究經驗。

      張顥  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現任鉆掘工具產品專業總師,研發中心副主任。承擔或參與了硬質合金(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973項目《硬質合金材料結構優化和制備基礎研究》、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項目《深部鉆探與大型裝備用新型硬質合金》、湖南省重大專項《超級地下工程智能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個項目。

      劉耀輝  礦產地質勘查專業,大學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F任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礦產地質(研究所)事業部副總經理(副所長)、贊比亞地勘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長期在廣西、西藏、贊比亞、剛果(金)等地從事金礦、鎢鉬礦、銅鈷礦、鉛鋅礦、鐵礦等礦種的找礦勘查及礦床研究工作,擅長于礦床成礦規律的研究及利用地物化等信息設計省時高效的勘查總體方案。

      李軍  現任索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任研發中心主任,負責開發、研究、質量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從事炭素技術研發、生產、技術管理等工作二十余年,具有豐富的炭素材料工藝研究及工程設計技術研究和生產管理經驗,精通掌握鋁用炭素技術。主持多項技術研發、工程建設及技術改造升級項目,曾先后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榮譽獎項及科技成果。

      溫建康  博士生導師,教授級高工,“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十二五”863資源環境領域主題項目首席專家,有研集團生物冶金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有研資環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有色學會稀冶學委會秘書長。從事生物冶金、綠色選冶及固廢資源化等技術研發工作28年,承擔973、863、科技支撐、重點專項等國家和省部及企業課題近100項。

      董準勤  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工工程師,企業技術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本科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系化學專業,東北大學冶金工程碩士,長期從事有色及黃金技術研究開發及管理工作,在有色金屬冶煉及三廢治理領域擁有豐富生產實踐經驗。作為主要人員先后完成了恒邦冶煉復雜金精礦綜合回收技術改造項目、提金尾渣綜合利用項目、富氧底吹煉銅系統驟冷干法布袋收砷項目、聯合研發高濃度酸性廢水深度治理技術項目等。

      白光輝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無人駕駛核心技術首席專家、中國恩菲智能礦山團隊帶頭人、博士后導師、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會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礦山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委員會委員。白光輝同志技術過硬、銳意創新,在礦山自動化理論、技術、裝備方面的研發中多次取得技術突破。在礦山提升機電控系統、充填DCS控制技術、索道控制技術等領域都取得突破性成績。

      張海鑫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冶金化工事業部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銅鎳火法冶金技術的研發設計及工業化推廣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先后參與了多個全球最先進的銅鎳火法冶金工藝以及新技術的開發,助力中國的銅鎳火法冶金技術實現了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開發再輸出的重大轉變,為中國有色冶金技術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陳代雄  現任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總工程師,復雜銅鉛鋅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勞動模范,第二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優秀科技工作者,長沙市科技領軍人才。參加工作以來主持了100多項選礦科研項目,特別是在復雜銅鉛鋅礦、高碳鎳鉬礦、氧化銅礦浮選有深入研究,銅鉛鋅浮選分離指標創造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水平。

      梁學民  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是我國現代大型鋁電解槽技術創始人之一。主持實施多項國家重大產業與裝備技術創新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國家授權專利113件,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1部。

      楊小聰  礦冶科技集團礦山工程研究設計所所長,金屬礦綠色開采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金屬礦安全高效綠色開采技術研究和工程轉化,是國內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研發成功的厚大金屬礦體組合式多中段連續開采技術,解決了充填體下大直徑深孔階段空場嗣后充填采礦的系列技術難題和理論問題,實現了厚大金屬礦體無礦柱豎向連續開采。

      李玉璽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從事綠色制造與再制造鎢基材料的研發及技術管理。先后承擔和參與了30余項科技部、省、市科研項目,申請了十多項專利,發表了近二十篇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突破了國外技術壁壘,面向高端(航空、燃機等)應用技術自主研發了高品質高附加值鎢產品及成套關鍵技術,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的鎢基硬面材料生產基地。

      胡西順  現任西安西北有色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長期從事地質礦產勘查與研究、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等工作,先后參加完成科研、勘查項目50余項。在《地質與勘探》等刊和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了“植物地球化學測量方法的試驗效果”“同生還是后生?——熱液礦床成因研究中爭論的焦點問題”等學術論文40余篇。

      李宗安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稀土學會火法專業委員會主任。主持參與了20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研究,解決了氧化物熔鹽電解、稀土金屬提純領域多個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實現了我國稀土金屬及合金品質的不斷升級。創新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授權發明專利43項,發表論文36篇,合作出版專著4部,培養研究生11名。

      胡強  2001年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國家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長期從事電子封裝互連材料、高性能金屬粉體制備及增材制造技術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近年來主持或參加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863"計劃、北京市科技項目等科研課題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發表論文4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34項,授權28項,指導碩士生15名,博士/博士后7名。

      吳翔  2001年于重慶大學材料科學專業畢業,同年加入自貢硬質合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自硬公司)工作至今,先后擔任過技術員、工藝師、主任工程師、研究室主任、分廠技術副廠長、廠長等職,現擔任事業部總經理。該同志20年來一直從事耐磨類硬質合金產品的研發、制造以及生產線技術改造等工程技術相關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郭玉乾  2006、2009年先后于新疆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工學學士、碩士學位?,F就職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從事構造巖相學填圖與找礦預測新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及礦山地質綜合研究與找礦預測工作。參與完成國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大調查項目1項。獨立主持“云南省錫業集團科技計劃”和“云南省銅業集團科技計劃”專項4項,完成企業委托找礦預測、基礎地質綜合研究項目8項。

      王磊  現就職于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主要從事金屬礦成礦理論、成礦預測研究,在礦產勘查和資源環境結合方面成就顯著。自參加工作以來,參加及負責科技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央地勘基金、海外風險勘查及地方項目10余項,先后在云南、內蒙古、新疆等省區以及智利科皮亞波和墨西哥哈里斯克州等地區完成多個項目,為礦產資源預測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技術方法支持。

      班允剛  2008年3月畢業于東北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工學博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畢業后就職于東北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工藝二室和研發中心,先后擔任工藝二室經理助理,研發中心副經理和工藝二室經理等職務。參加工作十余年來,主要從事鋁電解理論、鋁電解節能技術以及大型鋁電解槽開發與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參與過多項國家級課題,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蔡明喜  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珠海分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自2001年工作以來,先后5次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榮獲省部級設計一~三等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5項,省部級優秀質量一~三等獎19項,獲得國家專利6項。2018年獲得建院60周年“科技貢獻獎”榮譽。

      徐高磊  主要從事有色金屬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參與解決了連續擠壓銅帶、銅型材等產業化中的技術瓶頸;參與研發的連續擠壓銅帶制造新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參與開發了高性能無氧銅帶、換向器用銀銅帶、磁極線圈用銅型材等產品。國家標準審核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銅加工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裸電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獲得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浙江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六項,被評為浙江省紹興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優秀科技工作者。

      尹超  現為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三級技術專家。自2009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硬質合金基礎理論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工作。完成企業自主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5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正承擔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9JJ60007》的研究。主持的《抑制劑對納米硬質合金燒結的影響及合金牌號優化》基礎研究項目對超細硬質合金的成分設計、結構和性能調控提供了理論支撐。

      江愛勝  2006年7月大學畢業進入中國五礦集團中鎢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屬株洲鉆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現為二級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項目組長兼戰略產品線總經理。從事基層研發工作14年來,共申請專利140項(并通過PCT途徑申請國際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120項,獲得專利授權92項(含美國、歐洲專利授權3項)。專利產品累積實現銷售額5億多元。

      周國景  1997年畢業于南方冶金學院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長期從事電解鋁用炭素工廠的設備管理、技術研發、項目建設等工作。2018年參與組織建設索通山東創新188萬噸一期大型炭素生產項目,在建設中采用了多項節能環保技術,與傳統工藝相比,煅后焦實收率提高2%,焙燒工序能耗比傳統爐型降低20%,余熱發電系統在滿足自身用電情況下每年尚有富余蒸汽外供,生產技術裝備及能耗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對炭素行業的技術進步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項和樂  現為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專家、浙江省科技專家庫專家、溫州市科技項目評審專家、溫州市土地整治專家庫專家。長期從事測繪與國土資源有關科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測繪(地勘)、土地、科普宣傳等。獲國家金獎1項,省金獎3項、銀獎1項、優秀獎3項。發表論文32篇,專利6項,軟著2項、科研2項,評審行業標準23項。論文3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2篇,獨著和第一作者28篇,國家級會議4篇,省級優秀論文優秀集3篇,市級會議13篇;負責和參與國家、省市級科技攻關、重點工程30多項。

      劉斌  出生于1975年10月9日,1999年獲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學位,2002年獲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碩士學位,有研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管公司技術研發、質量和生產。致力于半導體硅材料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發表文章17篇,授權專利1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參與3項國家02專項項目。

      楊福全  男,白族,35歲,高級工程師,工作于云南冶金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現任云南冶金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礦產勘查院院長。長期從事資源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鉆探生產和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過內蒙古、黑龍江、云南、四川、重慶、玻利維亞等地區20余個工作區的資源勘查、工程勘察、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累計完成鉆探工程量45萬余米。

      李星  現任云南冶金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辦公室主任,物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主持完成的物化探勘查報告近20個,參與完成的地質勘查項目(包括報告與方案)30多個,在礦產勘查與資源增儲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探獲的Pb+Zn金屬量超200萬噸,潛在經濟價值巨大,取得較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鄢鋒  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現任科技管理部(研發中心)副部長。IEEE智能制造標準委員會(IEEE/C/SM)委員,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礦山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主要圍繞金屬非金屬礦山、重有色冶煉領域,開展電氣自動化、生產和裝備智能化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帶領團隊致力于推動有色金屬行業的智慧礦山、智能工廠的建設和轉型升級。

      孫寧磊  2008年6月畢業于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 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于同年入職中國恩菲,在公司濕法專業設計室從事研發與設計工作,2016年調到恩菲研究院,專職從事研發工作至今。孫寧磊同志致力于濕法冶金及新材料領域應用型研發及研發成果轉化工作,對公司濕法冶金領域技術進步發揮了很大作用。

      殷書巖  2006年畢業于東北大學,研究生學歷,同年入職恩菲,一直從事濕法冶金相關研發、設計及項目管理工作,現任中國恩菲冶金化工事業部主任工程師,先后參加過鎳、銅、鈷、貴金屬、鋅等30多個項目的試驗研究、可行性研究、施工圖、項目管理等工作,在加壓酸浸、加壓氧浸、赤鐵礦除鐵領域理論、技術、裝備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

      張小鋒  博士(后),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香港城市大學副研究員,一直從事高溫防護涂層研究,“珠江科技新星”獲得者(2018年),廣州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獲得者(2019年),廣東省科學院“百名青年培養計劃”獲得者(2019年),中國硅酸鹽學會特陶分會青工委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分會青工委委員。碩士、博士、博士后先后師從葛昌純院士(中國科學院)、周克崧院士(中國工程院)、呂堅院士(法國科學院)。針對YSZ熱障涂層體系,首次提出了YSZ體系熱障涂層鍍鋁表面改性技術,被評為973計劃亮點研究。

      劉辛  現任廣東省材料與加工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金屬粉體制備及其近凈成形研究,主要涉及金屬粉體機械合金化/氣霧化/等離子制備、金屬磁粉芯、粉末冶金鈦及稀有難熔金屬、3D打印專用金屬粉體適用性評價等。主持及參與科技部科研院所技術開發專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工信部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專項、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應用型科技研發專項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多項。

      朱陽戈  現任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選礦研究設計所副所長、中國-南非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加“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項目10余項,作為負責人完成企業委托課題4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授權發明專利10項,組織全國性學術會議4次,多次參與制定國家資源領域科技發展規劃。

      張永亮  主要是從事金屬礦山深井熱害治理與地熱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ESI熱點論文2篇,高被引論文4篇。授權或公開發明專利30件,獲國際發明專利PCT 4件;獲科技進步獎勵28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8項為第1完成人);主持完成的4項科技成果經省級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近3年獲得“山東省自然科學學術創新獎”“山東省優秀青年創新團隊帶頭人”“綠色礦山青年科技獎”“蓬萊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羅陽  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磁性材料事業部主任。目前主要從事稀土磁性功能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工程化技術開發與應用推廣。主持及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十余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包括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獎3項,中國稀土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42項,發表論文26篇。

      責任編輯:楊凈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jukai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

      丝袜?中出?制服?人妻?美腿
      <th id="dqbqa"></th>

        1. <tr id="dqbqa"><sup id="dqbqa"></sup></tr>